“人工智能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广西不能妄自菲薄、行动迟缓,而是要站到时代前沿去捕捉机会,加快推进数字广西建设,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陈刚书记在广西“新春第一会”上如是说道。
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依托AI+数字底座深度结合的技术优势,完成了Deepseek、Qwen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和调用服务,成功实现代码质量与开发效率跨越式升级,大幅提升自然资源AI知识库服务能力,为自然资源信息化应用创新开发、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一、打造“智能助手”,提升工作效率
自然资源行政审批过程中涉及多项审查要点、数据核验与查重比对,人工操作不仅耗时费力,还容易出错。为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南宁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市自然资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采用基于通义千问(Qwen)、深度求索(deepseek)等预训练的大模型组合的智能体,通过检索增强生成(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架构建立自然资源专题向量知识库,并采用HNSW(分层可导航小世界)索引,大幅提升知识库检索效率,为业务办理提供了支持128K长文本人工智能助手。
如今,在行政审批业务办理中,可借助人工智快速检索,分析规划、土地、矿产、测绘等专业知识,自动生成分析结果并实时反馈。这一创新不仅简化了核查流程,大幅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限,而且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高效、精准的决策支持,显著提升了自然资源“数智化”治理和服务水平。
二、刷新“高倍镜”,赋能耕地保护
以往传统的国土空间调查监测方式难以全面覆盖南宁市复杂的地形地貌。如今,借助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获取的高清影像,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预训练出来的图像识别大模型也并入了自然资源智能体,人工智能能够精准识别各种地类、计算面积以及识别种植了什么农作物,极大地提升了耕地资源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人工智能还可取代大部分人力勾绘,快速完成耕地及作物识别。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还能通过分析影像数据,及时发现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助力自然资源部门制定科学的保护与修复方案,为保障耕地资源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多款AI大模型的成功接入离不开南宁市自然资源数字底座的搭建,近年来,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按照“一体系、一张图、一平台”的建设总体框架建立自然资源大数据体系,加强自然资源数据资源集成整合,构建自然资源“一张网”,以有力的数据支撑推动自然资源管理行政效能提升。
下一步,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将结合“AI+”行动,深化政务服务、三维实景中国、智慧城市等自然资源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场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模型服务和算力资源支撑,实现“自然资源与AI共生”。